太原理工大学招聘公告
发布人:管艳琴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阅读次数:1034
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公开招聘人才公告
学校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历经山西大学校工科、山西大学工学院;1953年独 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高教部;1962年归属山西省;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始建于1958年直属煤炭部的山西 矿业学院合并,组建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现有迎西、虎峪、柏林、明向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3201亩,公共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现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 制在校本科生近27000名,博士研究生7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5000名。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 实验计划”实施学校,以及北京军区在山西省的第一个后备军官选拔培训试点高校。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荣膺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开设有77个本科专业,126个硕士点,49个博士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学 位授权点覆盖了20个工程领域,10个高校教师领域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 设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双语教 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我校“煤炭资源清洁高 效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根据ESI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工程学学科、材料学学科均进入ESI全球 排名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趋优。现有教职工368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9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08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1152名,博士生导师181名,具有院士荣誉的特聘教授14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名,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5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 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各1名;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56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19名,山西省“三晋学者” 特聘教授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27名,18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紧扣区域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项目,并承担了包括“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各类项目945项;获 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34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41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32项,其中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6项。科技开发的成果产出和转化带动了校办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加凸显山西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重要龙头的引领作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为区域和行业 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特别是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学校的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 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恪守育人使命,人文气息浓厚。多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彰显多年来形成的“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各级各类文体赛 事中取得丰硕成果:我校学生在全国机器人、“挑战杯”、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频创佳绩;素有“西北王”美誉的男子篮球队15次获得CUBA西北 赛区冠军,是唯一一支每届进入CUBA八强的队伍,并两次夺得CUBA全国总冠军; 2014年,学校男篮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并夺得全国亚军,成为CUBA和CUBS双料亚军。此外,学校女篮、女排、男足、田径、武术等运动队 也多次进入全国大型比赛的决赛,并取得骄人战果,为山西省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一、引进对象
(一)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二)第二层次: 院士有效候选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省级“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 家“863”、“97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三)第三层次: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负责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国内“985”重点大学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四)第四层次: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外著名大学博士毕业生;国内“985”重点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五)第五层次: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为40岁以下,并满足下列各项基本条件:
1、博士所学专业与本科、硕士专业相近;
2、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理工科要求被SCI收录1篇及以上;文科要求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并被SSCI收录1篇及以上或CSSCI收录2篇及以上;
3、外语水平满足下列之一:CET-6考试成绩达到426分及以上;英语专业取得专业八级合格证;PETS-5等其它类型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
二、引进待遇
(一)科研启动费
学校为新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费,资助额度为:
1.第一层次:500万元
2.第二层次:200万元
3.第三层次:50万元
4.第四层次:20万元
5.第五层次:按如下办法计算
表一:理工类科研启动费计算办法:
SCI分区 |
篇数 |
科研启动费 (万元) |
备 注 |
1区 |
1篇 |
15 |
1.SCI收录论文以中国科学院每年公布的JCR分区表为依据; 2.第五层次引进理工类博士以其个人SCI收录论文中所属最高区1篇论文作为科研启动费基数,每增加1篇SCI收录论文按所对应分区经费标准累加资助经费; 3.理工类科研启动费最高上限为18万元人民币。 4.仅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 |
2篇及以上 |
18 |
||
2区 |
1篇 |
10 |
|
2篇 |
15 |
||
3篇及以上 |
18 |
||
3区 |
1篇 |
8 |
|
2篇 |
10 |
||
3篇及以上 |
每篇增加2万 |
||
4区 |
1篇 |
6 |
|
2篇 |
8 |
||
3篇及以上 |
每篇增加1万 |
表二: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计算办法:
文章分类 |
篇数 |
科研启动费 (万元) |
备 注 |
(1)新华文摘全文收录 (2)SSCI收录 |
1篇 |
8 |
1、第五层次引进社科类博士以其发表论文中所属最高类别论文作为资助经费基数; 2、每增加1篇收录文章按所对应区刊物经费标准累加资助经费; 3、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最高上限为9万元人民币。 4.仅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2篇及以上 |
9 |
||
(1)国家自然基金委指定30种刊物 (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
1篇 |
7 |
|
2篇及以上 |
每篇增加0.5万 |
||
CSSCI收录 |
2篇 |
6 |
|
3篇及以上 |
每篇增加0.5万 |
(二)安家费与住房
1.第一层次:安家费50万元,上岗后即发放1/5,剩余部分分5年按月发放。提供200平方米以上住房。
2.第二层次:安家费20万元,上岗后即发放1/5,剩余部分分5年按月发放。提供150平方米以上住房(按校内政策购住)或每月2500元的租房补贴。
3.第三层次:安家费15万元,上岗后即发放1/5,剩余部分分5年按月发放。提供120平方米以上住房(按校内政策购住)或每月1700元的租房补贴。
4.第四层次:安家费10万元,上岗后即发放1/5,剩余部分分5年按月发放。提供100平方米以上住房(按校内政策购住)或每月1500元的租房补贴。
5.第五层次:安家费5万元,上岗后即发放1/5,剩余部分分5年按月发放。提供80平方米以上住房(按校内政策购住)或每月1200元的租房补贴。
(三)岗位津贴
1.第一层次:每年享受20.9万元的岗位津贴。
2.第二层次:每年享受10.9万元的岗位津贴。
3.第三层次:前两年每年享受6.9万元的岗位津贴。第三年开始根据工作业绩考核结果享受对应岗位津贴。
4.第四层次:前两年每年享受5.4万元的岗位津贴。第三年开始根据工作业绩考核结果享受对应岗位津贴。
5.第五层次:前两年每年享受4.4万元的岗位津贴。第三年开始根据工作业绩考核结果享受对应岗位津贴。
全职到岗工作收入=国家政策性工资+岗位津贴+科技奖励。
学校对引进人才两年内免于工作考核,从引进第三年开始通过岗位目标管理按年度进行考核。
上述为刚性引进全职到校工作人员的待遇,对采用柔性引进非全职到校工作人员的待遇,学校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和来校工作时间确定。
三、引进方式
1.登录太原理工大学人事招聘网(http://rczp.tyut.edu.cn/iframeweb/login_loginPage.html)注册报名,填写个人简历信息和应聘岗位,上传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本人身份证、学历证、学位证、获奖证书及近期一寸彩色免冠照片电子版;
(2)能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论文、科研项目等的电子版材料;
(3)应聘第四和第五层次人才还需要提供本人学习成绩单、英语等级证明、SCI检索证明等电子版材料;
(4)留学回国人员需提供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电子版。
2. 学校人事处根据应聘人条件及岗位要求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初审通过人员学院等用人单位将及时通知本人来校参加面试。面试时应聘人员请在用人单位领取体 检表去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和面试通过后学校人事处将应聘材料转至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织应聘人员进行面试审核。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 后,人事处将通知应聘人员办理签约、报到等手续。
四、引进岗位
注:1.表中各岗位招聘对象请参照本招聘公告第一条“引进对象”,各岗位具体条件请注册登记人事招聘系统后在应聘岗位中查询。
2.学校在部分紧缺教师岗位降低条件接收博士毕业生,详情请见《太原理工大学部分岗位接收博士毕业生公告》。
3.学校在教辅、辅导员岗位接收博士毕业生,详情请见《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招聘教辅实验人员和辅导员公告》。
五、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
邮编:030024
联系人:田勃 付少博(来电时请说明是在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网看到的信息)
电话:0351-6010382
传 真: 0351-6010330
2016年01月05日